homeIco > 关于可耐福 > 新闻中心
  -  

发展绿色建筑要从“心”开始

2012年04月10日

 

来源:中华建筑报  “在绿色建筑这一块,我们首先要给自己安装一颗‘心’。”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绿色建筑及节能技术论坛上如是说。

 

作为该论坛的首位主讲嘉宾,韩爱兴阐述了他近期对中国绿色建筑的思考,认为在这方面必须从“心”开始。

   

在演讲中,韩爱兴对“心”的问题作了如下解释:在追求真理方面,现代人不如古人,宜在时空理论方面多进行思考。《黄帝宅经》把建筑定义为连接天地的枢纽,而现代人对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解得既褊又狭,觉得人与环境和谐就是天人合一了。实际上,古人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一致性,而且这种一致性完全可以从每个人身上看出来。我们追求的不应该只是表面,而应该是内在的人与环境的协调。

 

被工业革命洗礼以后,西方人将建筑视为住人的机器,崇尚精确、舒适和高性能的房屋,这种住宅观导致了大量能源被消耗。现代人把建筑定义为投资的对象、投机的工具,这与古人的理念相去甚远。“其实在古代,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通过建筑实现与天地的和谐,并在追求和谐的过程中创造出相似或相同的建筑形式,如雅典帕提农神庙、埃及金字塔和北京天坛等。但后人越来越不明白这些建筑的寓意,甚至只会拼凑建筑了。时至今日,人们连形式也说不清楚了。”韩爱兴不忘用幽默表述现代建筑的困境。

 

韩爱兴介绍说,随着科技进步和对环境的有效治理,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看不到狄更斯小说中所描写的当年工业化和城市化所造成的“悲惨世界”,如环境污染严重、人的寿命短等。与之相反,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做了大量节能减排工作,建立了有效的节能管理体系,生态环境看上去比我国的好。在建筑节能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德国1938年颁布的建筑热工设计标准就有了外墙体传热系数,而我国直到1986年才出台了相关标准。另外,我国建筑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具体表现为砌筑和模块技术不成熟、窗口尺寸不精确、节能改造技术不全面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期长等。

 

韩爱兴说,自己前不久去德国访问,发现德国工人仅用了21天就完成了一个包括28栋楼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而且更换了全部窗户、厨卫等设备。在酒店享受免费安置的业主搬回后,还将继续享受住“新房子”的待遇。“这样的项目对我们而言,恐怕需要近一年的工期。因为一项外墙保温工程,我们就需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韩爱兴作了一个横向比较。与此同时,参加论坛的德国TECE(帝希)集团大中华区销售经理茅海琳证实了这一见闻,并透露了一个细节:在这个节能改造项目中,德国人连管道系统都是事先组装好的,而他们公司正是生产这类塑料管道安装系统的。

 

韩爱兴还表示,我国在发展建筑节能方面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几十年,但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几乎与西方国家同步,都于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在绿色建筑理念的引导下,各国都开展了许多绿色建筑活动。英国的生态住宅、美国的绿色建筑、加拿大和荷兰的可持续住宅以及德国的余能房等都是较好的例子。2002年,我国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并决定采取从建筑节能走向绿色建筑,最终走向低碳生态建筑的发展策略。目前,我国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如认识到既有建筑的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是节能领域的“大西瓜”;以建筑为载体,利用太阳能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实现低碳生态目标的重要途径等。

 

“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国情出发,积极探索中国传统理念与西方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新模式。既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又要促进社会和谐与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韩爱兴最后强调。



返回 >